谈了近2小时,俄乌会谈结束,双方发声;中美互降关税后:美商家加速“抢货”;金价大跳水 | 一周国际财经
◆ 5月12日,中美经贸会谈达成90天窗口期。美国商家开始加速“抢货”,美国港口的清冷局面有望扭转,有美国港口负责人称,预计到仲夏时节,货运量将激增。《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洛杉矶当地港口下周的货物进口量环比预计将增长近22%。“抢运潮”正在涌现,有数据
◆ 5月12日,中美经贸会谈达成90天窗口期。美国商家开始加速“抢货”,美国港口的清冷局面有望扭转,有美国港口负责人称,预计到仲夏时节,货运量将激增。《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洛杉矶当地港口下周的货物进口量环比预计将增长近22%。“抢运潮”正在涌现,有数据
估计川总自己也没想到,明明是针对中国的关税大棒,如今却像个回旋镖一样砸在了自己身上。
过去两个月,全球关税贸易冲突的此起彼伏,让整个市场充满了不确定,也让很多企业经营者和创业者在对业务投入和资源分配的时候提心吊胆、犹豫不决。
特朗普政府在加征关税与暂停实施之间反复横跳:前一秒宣称要将对华关税提至125%,后一秒又暗示可能下调;这边刚宣布对3700亿美元商品加税,那边又紧急豁免1400项商品。
宏正自动科技(ATEN)今日举办COMPUTEX 2025展前说明会,资深副总经理林勇达表示,这次将模拟“大巨蛋转播控制室”场景,整个搬到COMPUTEX现场,展现新时代控制技术,谈到关税影响,预估4月就是最糟时刻,全年看起来不会太悲观。
2025 年 5 月 12 日,中美经贸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折。双方宣布取消 91% 的加征关税,并暂停 24% 的关税 90 天,仅保留 10% 作为战略缓冲。这一政策调整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点燃全球市场 ——A 股、港股全线飘红,人民币汇率飙升突破 7.21
在数周的僵局后,美国和欧盟终于交换了谈判文件,涵盖从关税到数字贸易和投资机会等广泛领域。
◆ 5月12日,中美经贸会谈达成90天窗口期。美国商家开始加速“抢货”,美国港口的清冷局面有望扭转,有美国港口负责人称,预计到仲夏时节,货运量将激增。《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洛杉矶当地港口下周的货物进口量环比预计将增长近22%。“抢运潮”正在涌现,有数据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近日,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大卫·弗鲁姆,撰写了一篇刺痛了很多美国人内心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用非常直观的话语,讲出了关税对于美国社会和美国人一个残酷的实情。
近一两个月,关税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然而多数人对其认知存在局限性。有一项关键数据,能够精准揭示其中本质,下面为大家详细剖析!特别提醒各位留意文章结尾部分,那里提炼了核心精髓,建议重点研读记忆。
刚上任不到三天的加拿大农业部长希思·麦克唐纳,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农田最真实的焦灼:不是气候,不是虫害,而是两个大国的博弈带来的贸易封锁。他亲口承认,摆在他办公桌上的第一要务,就是解决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纠纷。换句话说,加拿大农业的命脉,已经被两端扼住。
Dave Mazza,Roundhill Investments首席执行官:“尽管穆迪最终正式做出这项决定,但市场可能一段时间以来已经预见美国信用评级的下降。与标普2011年8月下调美国评级的冲击不同,此次降级发生在市场已经对财政失调和关税风险保持警惕的情况下
2025年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加征50%的对等关税,中国反手就给了特朗普一份“满意答卷”——对美实施反制,中国商务部公布对美500亿美元商品加征50%关税清单。
5月14日早上9点,贝发京东自营店店长骆晨东已经坐在了京东办公区的工位上开启了一天的工作。这是他驻场京东的第二周,扛起贝发集团(以下简称“贝发”)网络店铺的大旗后,他全身心投入网店运营学习。
近日,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大卫·弗鲁姆,撰写了一篇刺痛了很多美国人内心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用非常直观的话语,讲出了关税对于美国社会和美国人一个残酷的实情。
特朗普对欧盟加征的关税,现在让欧盟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压力,90天的谈判暂停期现在已经过半,但令人关注的是,欧盟国家他们不追求快速达成协议,而是想要争取一个对他们更加优惠的条件。
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未来两到三周内,美国可能会单方面对许多贸易伙伴设定新的关税税率。特朗普称,美国缺乏与所有贸易伙伴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能力。
5月14号,义乌市梦成玩具公司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赶工不停。老板成正仁满脸笑意,美国客户催发货,订单量猛涨,套装玩具出货量加到18万套,客户看好大卖所以加大采购。
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已成为今年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之一。最新调查显示,即便当前中美正在进行接触和谈判,高达30%的关税水平仍可能持续至2025年底,这将对 中国出口构成持续且深远的影响。